夏养原则:生发阳气,养心护胃,忌贪凉

2021-11-29 16:15

夏养原则:生发阳气,养心护胃,忌贪凉


“绿树阴浓夏日长,楼台倒影入池塘。”夏天,既有烈日之焦灼,也有纳凉的悠闲。善养生者取其利,不善养生者遭其害。夏天是暑热湿气容易致病的季节,面对气候的变更,人体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。

夏季,是一年中第二个季节,其间包括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六个节气。夏季是一年之中阳气*为旺盛的季节,对于人体来说,此时的新陈代谢也会随之加快。

气温高是夏季*显著的气候特征,在夏天的三个月,天暑下迫,地热上蒸,气候炎热。也正因为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条件,因此万物繁荣秀丽,一派生机盎然之象。同时,因地域、干湿环境的不同,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气候。

常见疾病:湿热为患,贪凉受寒

中暑

中暑是炎热夏季的*常见疾病,初期多为体温升高、乏力、眩晕等,严重的会危及生命。一般来讲,工作强度过大、时间过长、睡眠不足、过度疲劳等,都是易于中暑的诱因,重体力劳动者、年老体弱者、慢性病患者、孕妇等容易发生中暑。中医学认为,该病多因夏天阳热有余,阴津不足,阳失制约,亢扰心神所致。

夏季感冒

夏季闷热,湿度比较大,人们易于贪凉,如吹空调或裸身夜卧等,因此又常易感受风寒之邪,出现鼻塞、清涕、发热等外感表现。

急性胃肠炎

夏天气温高,细菌和微生物很容易在食物上繁殖,吃了变质的食物会引发胃肠道的感染,出现肚子痛、恶心、呕吐、稀便,甚至是水样便,有的还会发热。且夏季过度饮冷会刺激胃肠道黏膜,引起胃肠道痉挛,也会导致腹部绞痛和腹泻。中医学认为,该病多与夏天炎热,暴雨较多,湿热入侵,困伤脾胃有关。

瘙痒

夏季雨水增多,天气炎热,尤其南方,形成了以“湿”和“热”为主的季节性特征。这非常容易引起皮肤瘙痒。

焦虑

夏季,高温笼罩常使人心神不安,从现代医学来讲,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,因而人们不仅特别容易疲劳,更容易焦躁、发脾气、失眠、情绪波动等,甚至狂躁。

心悸

心悸,即自感胸闷、心跳、心慌、不安、气短的症状。夏季的高温天气下,人们汗出量多,阴津亏损,有如现代医学所说的体内水分及电解质大量流失。从而使身体较弱者或者老年人很容易出现心悸。